CranioSacral Therapy 簡稱CST,CST治療是一種非入侵性的觸診治療法,治療者通過觸診技術,運用雙手觸碰感應患者顱薦椎脈動(CranioSacral motion)及顱部節律性脈動(Cranial rhythmic impulse),節奏快慢、擴縮幅度大小、擴縮對稱性、振幅頻率、內能強弱及身體各部位體溫高低,肌筋膜崩緊度,顱縫間受限度(Bony restriction),肌膜流向,腦脊髓液流動阻力,血液淋巴流動阻力,神經腺信息傳遞等等,去感知患者身體在肌肉、神經、骨骼、生理機能、生理活動、情感狀態等方面所呈現的健康問題,並及時通過調節顱薦椎系統,啟動身體原有的自癒系統功能,使身體不適症狀、慢性病病得到深層治癒。

顱薦椎系統與下列系統有密切關係,顱薦系統不僅會影響以下各系統功能, 本身也被這些系統所影響:

  • 神經系統
  • 循環系統
  • 肌肉系統
  • 骨胳系統
  • 消化系統
  • 內分泌系統
  • 生殖系統
  • 呼吸系統

以上任何系統發生異常,皆會影響顱薦椎系統,反之顱薦椎系統功能異常(失衡)也會對神經系統(特別是腦部)的發展與功能產生深遠且極具破壞性影響。

CST幾乎適用於每個人,包括懷孕期間孕婦、嬰兒、兒童、老年人。

顱骶療法的起源和發展

顱骶療法是一種來源於整骨療法的特殊的醫療實戰。以斯蒂爾發明的整骨療法基礎:

蘇瑟蘭發展了專門針對顱骨的整骨療法技術,尤普勒捷發揚光大,創立了顱骶療法。近幾十多年來,整骨醫學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一)蘇瑟蘭的遺產對新千年的貢獻:

威廉 喬納 蘇瑟蘭(William Garner Sutherland) 生于美國威斯康新州(Wisconsin State),少年時是一個好奇心重和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孩子,他對各種事物運行的機制十分有興趣。他也是一個極有天賦的醫生,亨有顱骶療法之父的稱譽。

1898年,25歲的蘇瑟蘭參加了美國整骨學院(American School of Osteopathy)整骨療法課程的學習,成為斯蒂爾的學生。學習過程中,他被身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奇妙關係深深地吸引著。有一次, 當他看著一個被解構了的頭顱時,他發現頭顱兩側的顳骨(Temporal bone)好像和上方的頂骨(Parietal bone)形成一個可上下滑動的關節。蘇瑟蘭便請教他的老師斯蒂爾:「頭頂上的塊骨是否如關節般可以運動?」斯蒂爾回答說(根據結構與功能匹配的原理):「這些骨頭必須可以互相運動。」蘇瑟蘭察覺到如果頭顱上的各塊骨頭可以互運動,任何骨與骨之間的阻碍都會影響到健康,並最終導致疾病。

而後,蘇瑟蘭開始利用斯蒂爾的理論來研究顱骨的活動,並在自己身上做各種試驗。經過多年的不斷嘗試和失敗,他終於獲得了靈感和足夠的信心,將這些方法應用在患者身上。

蘇瑟蘭醫生進行了許多年的精細解剖學和臨床研究,提出和發展了顱殼(Cranial bowl)結構的生物力學概念,最終將他的發現教給了其他的整骨醫生。

蘇瑟蘭對頭骨中的蝶骨特別感興趣,在檢查蝶骨斜面時,好像有什麼靈感突然閃過腦子,接著那嶄新而不尋常的想法突然闖進了他的腦海。他更加密切地關注在蝶骨和相邻骨之間的顱縫,他發現這些顱骨的接合處,就像魚的鰓生來就是要呼吸一樣,為身邊的運行不停地呼吸著,於是提出了顱骨的「魚鰓呼吸運動」(Beleved like the gills of a fish) 理念模型。

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蘇瑟蘭用假名將這些研究在「明尼蘇達整骨醫學雜誌」(Minnesota Osteopathic Journal)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並發展出一套有關顱骨的檢查與治療方法, 即所謂的「顱骨按摩法」(Cranial massage,CM)。用顱骨按摩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病症得到了改善。於是,蘇瑟蘭組織了一個小的團隊繼續深入研究,但一般人對這個領域的了解很少,認為他的研究是神奇且神袐的。為了証明頭顱中骨與骨之間並非當時醫學界所認為的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而是顱骨中的每一塊骨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都在運動,蘇瑟蘭設計了一種頭盔并螺絲來調節頭顱各骨之間的鬆緊度,並讓他的夫人記錄這種調節與自己在生理和情緒上的反應,找出那種用以解除骨縫之間病理約束的方法。蘇瑟蘭用這種方法治療了許多患者,然後正式創建了頭顱整骨療法(Cranial osteopathy,COP)。

直到20世紀年代中期,蘇瑟蘭發現顱骨自身有一種十分輕微但有規律的活動。有很多人批評蘇瑟蘭的發現及見解, 但卓越的臨床治療效果仍不斷推動他繼續研究。直到20世紀40年代,蘇瑟蘭開始在治療中利用更輕柔、更細膩的手法,使治療效果伸延到中樞神經系統及頭顱和骶骨療法的醫療研究活動。

1954年,81歲的蘇瑟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並留下了整實的顱骨整骨基礎讓後人繼續在這個領域探索。維奧拉·弗萊芒(Viola Frynann),埃德娜·艾萊(Edna Lay),霍華德·利平科特(Howard Lippincott),安妮·威爾士(Anne Wales),切斯特·享特(Chester Handy),羅林·貝克爾(Rollin Becker)等,都是世界有名的顱骨整骨療法治療師。

顱骨整骨療法的概念由蘇瑟蘭創立,用於顱骨觸診及治療許多不同類型的功能異常,也是顱骶療法和許多其他療愈技術規則的基礎。蘇瑟蘭的理論使現代整骨療法得到發展和完善,如「主呼吸機制與腦顱和面顱縫運動現象是生命的固有特性」「蝶枕軟骨結合(枕部基底和蝶骨體之間的連接)是支持顱骶療法概念的支柱」。蘇瑟蘭顱骶模式(Cranio-sacral model)在新千年中為目前相関的科學硏究提供了應用的可能性。

( 二 ) 尤普勒捷時代(John.E.Upledger 1923-2012):

20世紀70年代,另一位美國醫生約翰·尤普勒捷(John.E.Upledger)在參與一次手術的過程中, 協助穩定脊髓周圍的膜狀結構,讓主持手術的醫師將鈣沈淀物順利移除時意外發現這些膜狀結構以每分鐘8次的速度脉動, 這與心跳和呼吸的速度皆不相符,須然不知道這個現象的意義,但液體的確以某種規則的節律流經顱骶系統。幾年後,尤普勒捷參加一個由蘇瑟蘭主持的與顱骨按摩法有闋的研討會,研討會上介紹顱骨並不像在大體解剖中看到的那樣固定不動,而是會呼吸的,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尤普勒捷將過去的經驗和這個觀念聯系了起來,稱之爲顱骶節律性脉冲(Craniosacral rhythmic impulse,CRI)。然而,有關這方面知識的缺乏促使他繼續發展顱骶觸診技巧, 並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驗証和應用這個節律。與蘇瑟蘭極為重視顱骨運動有所不同,尤普勒捷比較重視膜狀構造的功能。他將蘇瑟蘭的頭骨運動理論和硬脊膜運動節律結合, 大膽地推測顱骶系統的運動與腦脊液的循環有関,可以用身體內的一種靜態液體壓力模型(Pressurestant model) 理論來解釋。為了証實這一種設想,1975年他以醫學研究者和生物力學教授的身份, 在密歇根大學整骨醫學院(Osteopathic College of Michigan University) 帶領一批由解剖學家、生物學家、生物化學家、生理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工程學者等組成的小組,對顱骶系統進行論證, 證明了這個系統的運動和功能。研究顯示,輕微接觸刺激可有效地用於探測和調節大腦、脊髓的功能及消除障礙。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在接下來的8年中,這個成員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團隊均對這個療法的潛力與未來的應用前景持樂觀態度。除了顱骨之外,他們想更進一步了解腦脊液和膜狀構造的功能及在治療方面的作用,這就是顱骶療法(Craniosacral therapy, CST)。

尤普勒捷因為他對顱骶觸診的進一步研究而知名,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的工作對於當代的顱骶觸診的實踐有著巨大的貢獻。研究團隊第一個確認了顱骨的縫之間存在著連接的纖維組織、血管及神經,為「顱骨在成年人體內不是固定不動的」觀點提供了形態學証據。

1985年,尤普勒捷教授將其發揚光大,並設了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尤普勒捷學院(Upledger Institute,UI),在美國開展了大量相關的研究、醫療和培訓工作,在世界各地開設了許多分支機構,到2012年累計培訓了6萬多名治療師和教導人員。非常遺憾的是,這位顱骶療法的創立者於2012年10月與世長辭了。

2003年尤普勒捷在今日按摩(Massage Today) 雜誌上發表了顱骶療法與科學研究的論文,介紹了他從事顱骶療法研究的心路歷程,並用朔翔實的醫學事實回應了那些企圖否定顱骶療法的不同聲音。現在,UI 由其兒子(John M.Upledger) 接管,繼續尤普勒捷的不朽事業。

John E.Upledger 1932-2012
John E.Upledger 1932-2012
John E. Upledger and son-John M. Upledger
John E. Upledger and son-John M. Upledger

 

 

 

 

 

資料來源:尤普勒捷學院綱站 — Who We Are ?

認識顱薦椎系統(The CranioSacral Concept )

人體是宇宙的縮影,是一個神秘的宇宙,是如此精巧與複雜。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相應的生命節律。節律運動是生命的固有特徴,無論節律運動的速度是快是慢,振幅是大是小,力量是強是弱, 推動節律運動的原始能量就是生命之源。人們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認識了心臟博動和肺的呼吸的規律。蘇瑟蘭和尤普勒捷等先驅一直在研究身體的另外一種節律系統,這個節律系統包括顱和脊椎、腦和脊髓,以及與之有關的肌肉和筋膜,即從髗腦到骶部的整個人體中軸系統,主要治療區域是頭部(顱骨)、軀幹和脊椎基底(骶骨),因此稱之為顱脊系統(CranioSacral System.CSS) 髗骶療法的名稱由此而來。

顱薦椎系統是一種節律性功能系統, 可以從三個層次認識這個系統:顱薦系統、筋膜系統、腦脊液系統。

正如 尤普勒捷(John E. Upledger) 再給唐.科恩(Don Cohen) 寫的從顱骶療法簡介(Introduction to CranioSacral Therapy) 一書所作的序中所說「顱骶系統是人體的一個最為關鍵的系統」, 這是一個驅體、意識、心靈三者即各自獨立存在又相互影響的場所。生命首先作為原始能量動力的推動而發生,然後表現為體液流動,神經訊號傳導,組織細胞運動和整體的行為反應。

Dr. H Y Wong20多年臨床治療心得:

生命首先作為原始能量能力的推動而發生,原始能量推動顱薦椎系統的節律運動,而顱薦椎系統的正常的節律運動,更激發了原始能量動力在體內推動的持續性。

這股原始能量動力(內能)的力量可以強如海浪、風球的捲動,從體內衝擊到全身各部位,將身體原本緊鎖的骨縫間隙鬆開,內臟深筋膜、肌肉筋膜、神經腺放鬆,負面情緒、壓力、創傷記憶等及時得到釋放,血液管道,淋巴管道流通暢顺,血液淋巴液自動淨化,呼吸節律即時調節,腦脊神經平衡,腦脊液淨化,內分泌系統調節等等,重啟了身體正常生理活動,自癒系統機制,對於各種難於醫治的慢性疾病、不適之症起到深層醫治療效,對於軀體(身體)、意識、心靈之間起到自我調節、和諧作用。